明明有在按摩,肩胛內側還是隱隱作痛
背部一個點「很深、很刺」,壓了還是回彈回來
痠痛卡點總是換地方,越來越難處理
明明是背痛,但吸氣、轉頭卻會加重
這種在中醫稱為「膏肓痛」的位置,常讓人誤以為是肩胛內側的問題,事實上,根源可能根本不是「背部」本身而是「脖子前面的那條隱藏角色」:斜角肌!
膏肓痛的位置,大多位在:
胸椎第 3–6 節左右(T3–T6)
肩胛骨內側,靠近脊椎的深處
一按會痛,但揉不開、放鬆後也容易復發
在古代中醫典籍中,膏肓被稱為「病入膏肓」——形容難以根治的頑固之症。現代解剖學解釋這裡是交錯筋膜、神經與肌肉的複雜交會處,處理不對方向,容易越做越緊。
斜角肌群包含三條肌肉:
前斜角肌(Anterior Scalene)
中斜角肌(Middle Scalene)
後斜角肌(Posterior Scalene)
這些肌肉從頸椎延伸到第一、二肋骨,負責:
協助吸氣(抬起肋骨)
穩定脖子與頭部
保護臂神經叢通道
當我們長時間低頭滑手機、打電腦或肩膀緊張,會導致斜角肌群過度使用,產生:
筋膜緊縮→壓迫臂神經叢
神經傳導異常→轉移痛點到肩胛內側
上胸部卡點→導致吸氣困難、背部緊繃
自我檢查步驟:
轉頭+深吸氣時感覺痛
按壓鎖骨內側上方(脖子前側)會出現壓痛點
手臂偶爾有發麻、痠脹、涼冷感
呼吸變淺、容易喘不過氣
如果你有以上 2–3 項以上的情況,很有可能膏肓痛的根源來自斜角肌!
熱敷位置: 脖子側前方靠近鎖骨(每天 10–15 分鐘)
伸展動作:
坐姿,手抓椅緣,將頭輕輕往對側傾倒+稍微後仰
可加上深呼吸幫助筋膜滑動
居家避免低頭過久,可使用書本墊高手機或筆電
使用矯正帶或站姿提醒 App 提醒抬頭挺胸
膏肓痛不該只是無止盡的按壓背部、貼藥布,因為真正的元兇,可能是那條常被忽略、卻高度敏感的「斜角肌」。
如果你也找不到真正的問題,請記得用安全的方式往斜角肌找,一次找到對的源頭,效果立刻不同。
膏肓痛、斜角肌、肩胛內側痛、徒手整復、肩頸卡點、筋膜沾黏